|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考古专论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青铜时代以来气候、
植被变化研究综述



汤卓炜

  李文漪从植物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第四纪花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温带草原区正是本文重点记叙的地区,这里是欧亚草原区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包括东部的松辽平原中西部地区、华北北部和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大部[JP2]分。该区地形西高东低,现代平均海拔200~

1500米不等,气候指标的干燥度为1.5~3.5,[JP]年均气温零下3℃~9℃,年温度差可达40℃,年降水量150~600毫米。冬季在蒙古高气压控制下,严寒且干旱;夏季在东南季风湿热气团影响下,温暖多雨。本区多风沙,全年日照充足,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型。主要植被为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植物区系组成较单调,以菊科为最多,次之为禾本科、蔷薇科、豆科、毛茛科、莎草科、百合科、藜科和十字花科等,山地有云杉和松、栎针阔混交林分布,另外还有榆、桦、杨、榛、柳等温带落叶阔叶树11。

  本文参考中国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地貌特征、气候区划以及植被区划将中国北方草原带分为西、中、东三段。三段之间的界线主体走向北东。西段为银川——兰州以西北、祁连山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中段为银川以东南、大兴安岭和太行山以西中国北方地区;东段则为大兴安岭及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北部、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中西部及其以西的地区。

  以下按自西向东的顺序概述各地区及主要是青铜时代以来的气候与植被的变化情况:

  1.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西段的气候与植被的变迁。

  依据对中国西部的山地、冰川、湖泊水位、孢子花粉组成状况、黄土中古土壤的时空分布等多方面综合考察,中国西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呈“三部曲”图式,气候最适宜期(7.5ka B.P.~3.5ka B.P.)前后都经历过寒冷期,贯穿着从8300年到距今200年的历史还出现过以7次冰进时期为代表的气候波动12。甘青地区4ka B.P.前后开始还持续了近200年的新冰期(或称之为寒冷期),年平均温度猛然下降3~4℃,使6ka B.P.前后高温期中,以粟类作物为支柱的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热气候条件不复存在13。文焕然等以青海东北部为重点,从较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入手,研究了青海森林变迁的几个阶段14:

  青铜时代至汉代以前(5ka B.P.至汉代)天然森林分布最广,森林和草原大体保持原始状态;汉代至元代处于森林面积相对缩小与恢复时期;明代至20世纪40年代为森林加速消失时期。

  对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汉代烽燧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28a B.C.以前,约西汉时期该地气候较今温湿,水源较充足,为大规模屯戎提供了水源和较适宜的环境。28a B.C.~6a B.C.的西汉晚期,气候向干燥方向演化,植被已有明显草原化,水生沼生植物减少,旱生禾本科植物明显增加,汉代以后至今则处于干燥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属荒漠植被区15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