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北方草原地带中段的气候与植被的变迁。
结合以往对该地区全新世各遗址孢粉分析结果,以及前人对渭水流域全新世环境变化进行的初步研究,可以看出,渭水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气候变迁与全球性气候演变规律基本一致,而且该地区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环境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早全新世(10ka
B.P.~8k
a B.P.)处于晚更新世以后的气温回升的仍较干冷的冰后期之初的升温期,植被为以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还很少有人类活动;中全新世(8ka
B.P.~ 3ka B.P.)的环境气候变化分为5个阶段:(1)8ka B.P.~ 7ka
B.P.的气温进一步回升阶段,这期间植被为松、栎、蒿为主的针阔叶混交疏林草原;渭水上、下游出现了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定居粟作农业文化——老官台文化在此环境条件下创造出来。(2)7ka
B.P.~6ka B.P.气温进一步升高阶段,植被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进入史前文化迅速发展的繁荣的仰韶文化早期。(3)6ka B.P.~5ka
B.P.处于全新世以来气温最高阶段,植被是以栎等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此时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4)5ka B.P.~4ka
B.P.的气温开始下降,但水热条件仍较好的阶段,植被是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此阶段人类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时代。(5)当人类文化进入历史时期的4ka
B.P.~3ka
B.P.阶段时,气温继续波动下降,据周尚哲等[16]对中国西部全新世千年尺度环境变化的初步研究所得结论可知,于4ka
B.P.发生了一次冰期。但是由于缺少孢粉分析成果,这段先周文化时期的环境气候特征尚有很多不明处,而总的气候演变趋势,仍是继续向干凉方向发展;晚全新世(3ka
B.P.以后)的西周初年,此区进入了历史时期上第一次冷期。之后,又有数次温暖、寒冷交替演进,直至形成现今的环境气候特征[17]。陕西扶风案板遗址V孢粉组合特征表明,西周时期周原一带的植被以蒿、菊、藜等为主的干草原,气候变冷变干[18]。杜水生在《山西古地理环境与古文化关系初探》一文中曾推测到,仰韶时期(7ka
B.P.~5ka
B.P.)晋西南平原的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山前地带森林茂盛,平原区草本植物丛生。晋北高原区历史时期气温普遍高于现在,史前时期也较今日温暖、湿润得多,天然植被非常丰富。由于地形高差悬殊,南北气温分异明显,其植被亦应有明显分带,由南向北逐渐以阔叶林向针叶林最后向草原过渡。并且各个时期气温变化,各植被带亦发生南伸或北迁。以塔儿山为中心的汾河下游区,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历史时期,天然植被都非常丰富。5ka
B.P.~4ka B.P.曾有孔雀栖息,3.8ka B.P.~ 3.5ka
B.P.夏县一带也有茂密的森林,唐代也曾有大片树木[19]。
依据陕西岐山剖面所得的资料,我们了解到黄土高原全新世古气候的变化情况是:大约10ka B.P.起该区进入冰后期,气温开始回升;约在9ka B.P.~
6ka B.P.处于全新世高温期,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气温和湿度的增高,但呈现出波动式变化;5ka B.P.、4ka B.P.、3ka
B.P.分别出现相对寒冷期,尤以4ka B.P.冷期突出,3ka
B.P.相当于殷末周初的寒冷期,总之,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古气候变化虽与全球总体趋势一致,但在千年尺度上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相应的植被变化是全新世早期以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并处于比现今略干的气候,早全新世晚期比现今气候干冷,以森林草原为主;中全新世早、中、晚均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较现今略温湿,而温湿期之间间隔了两个比现今干凉的阶段,以森林草原植被为主,在晚全新世早期较今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以森林草原为主,晚全新世晚期则为与今类似气候条件下的落叶阔叶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