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本课题得到林沄教授承担的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并作为“夏至战国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形成的历史过程”项目的子课题之一。文章成稿期间得到林沄先生的悉心指导和
热情帮助,同时滕铭予教授亦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注 释:
[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古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2] 张宗祜等:《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地质出版社,1999年。
[3]
陈云等:《黄土高原全新世气候》,《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地质出版社,1999年。
[4]
张春山等:《华北平原北部历史时期古气候演化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地质出版社,1999年。
[5]
周尚哲等:《中国西部全新世千年尺度环境变化的初步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
[6]
孔昭宸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
[7]
杨志荣、索秀芬:《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部环境考古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
[8] 田广金:《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与生态环境之关系》,《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
[9]
杜水生:《从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早期环境与文化的演变谈农业起源问题》,《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
邵时雄、刘海坤:《中国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特征》,《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地质出版社,1999年。
[11] 李文漪:《中国第四纪孢粉、植被与环境》,《中国第四纪植被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12] 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