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华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华民族(它包括五十多个民族单位)经过几千年的复杂历程,经历长期的自在的民族实体阶段,到近百年来,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与之相对应,中华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华文化史是一个多元辩证发展的历史,它是在中华大地上多元的民族单位的世代的无穷的连续系列中形成的,是一个从多元走向一元(一元中包含着多元),从一元又走向多元的对立统一过程,最后形成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据此,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可以从地域上、人种上、语言上给予界定,有其独特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从而体现了作为文化区系的科学性。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当代中国现实中,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北方民族文化史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塑造新文化的历史实践,是基于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反思。它有利于加强今天的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民族的和睦团结,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是最根本的条件。考察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北方民族文化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分析,揭示北方民族文化在构筑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与中原农业文化碰撞接触、交流融合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华文化构成的复杂历史过程与传统特征,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总之,北方民族文化史的研究,在于塑造新的文化,在于指向未来,在于反省我们文化传统中已有的东西,以便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这种研究不仅仅是对既定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与形态描述,主要的在于进行文化哲学的评价,在于提高人们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这就是我们立题的根据。
我们的课题任务是在中华文化的整合的基础上对北方民族区域文化历史的考察,揭示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与发展形态,并在区域的民族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总体特征、民族传统的认识,为研究中华文化史奠定基础。应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化与整合的基础上揭示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形态,揭示其在中华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
历史地理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甚至决定性地影响着民族文化格局。中华大地是一个从西向东逐级倾斜的斜坡,西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以上,东接横断山脉,形成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由西南到东北的半圆形高原带,海拔2000米
至1000米
;接下则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海拔200米
以下的平原地带及沿海地带。东北则为大兴安岭及燕山山脉接触地带和东北平原。中华大地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东西落差形成三级巨大阶梯,南北跨度达三十个纬度,这既决定它的起源的本土性,又形成了极其不同的多种生态环境,构筑了多种不同的人文发展机遇和文化区域,从而形成了中华大地上的多元文化区系。
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的多元辩证发展中,在相邻相近的文化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中,以及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的部落迁徙中,中华文化经历了三条不同的发展途径,形成了三个经济文化区:长江流域及其南部的稻作农业文化区,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文化区,东北、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畜牧渔猎文化区[2]。由于中华大地幅员广大,自然地理条件极为复杂,这三大文化区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三大文化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各文化区域之内地方文化的发展也是多元的,不平衡的,从而形成相当复杂的文化谱系。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佟柱臣先生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作过综合考察,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的重要理论观点。佟先生认为:“中国大陆东部有三个新石器时代文化接触地带:一是阴山山脉;二是秦岭山脉;三是南岭山脉。这三条山脉都是东西走向,每条山脉的北侧和南侧,分布着不同的文化,故名为接触地带。”经过综合比较研究,“在北纬40°~42°之间东西横亘的阴山山脉,是阴山以北狩猎经济类型诸文化和阴山以南黄河流域粟作农业经济类型诸文化的接触地带。”
“在北纬32°~34°之间的秦岭山脉以南及其余脉桐柏山脉和汉水流域、淮河流域这东西一线,是黄河流域以粟作经济类型为特点的诸文化和长江流域以稻作经济类型为特点的诸文化的接触地带。”“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闽江流域的诸文化虽然均属稻作农业经济类型,但是南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气温高,雨量多,稻作的收获应是较多的。所以在北纬25°~27°之间的南脉以迄武夷山脉,是长江流域诸文化与珠江流域诸文化的接触地带。”[3]这是从地理历史文化系列与经济类型文化系列方面对文化的多元特征进行论述的。说明地理历史面貌和生产经济类型对文化区域的形成以及对文化发展的制约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现有资料考察论证,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已初步形成了四个(或更多)大的文化区域(或称文化区系),这就是阴山山脉以北的北方文化区域(后来发展为草原游牧渔猎文化),阴山山脉以南、秦岭山脉以北的黄河流域旱作农业文化区域,秦岭山脉以南、南岭山脉以北的长江流域稻作农业文化区域和南岭山脉以南的亚热带块茎种植文化区域。
这诸多文化区域并非一个文化系列,而是各自形成文化系列,各有诸多文化系统中心,这些文化区域和各自的诸多文化系统就是我国若干民族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并形成独自的文化个性、文化内涵,它们是民族文化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