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陶器口沿大致分圆唇和方唇两大主系。圆唇系的变化规律是由外卷沿变为外折沿,再变为平折沿,然后变成下折沿,Ⅰ、Ⅱ段沿张角≥120°,Ⅲ、Ⅳ段沿张角≤110°。
鬲、南瓦
绝大多数是由高分裆变为矮联裆(另有一型弧裆鬲,依其自身变化规律发展变化)。所谓裆高或矮,是指裆底到两前足跟与款
足结合处的联线上的垂线长或短。
高分裆变为矮联裆,除外裆线变化外,内裆线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高分裆时,内裆存在较高的裆隔,随着裆高下降,裆内的裆隔也逐渐降低而消失。
第二种类型是指海河北系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海河北系区在永定河以北,包括潮白、蓟运河系。这一区的东界大约在陡河流域。依据张家园遗址、大坨头遗址、围坊遗址的层位关系可以分为三期。
近年来,随着西辽河水系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工作的发展,本区系内的地区差别亦逐渐显露出来。如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其北的老哈河流域南侧和以南的大凌河水系有一定的差别,而西拉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的典型夏家店下层文化区又与二者有区别,在这一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直接覆盖夏家店下层文化。更详细的分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器物群
夏家店下层文化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日常使用的器物仍旧以陶器、石器、骨器等为主。
陶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主要的制法是泥条盘筑,只在少数器皿的口、底部见有轮制痕迹,还发现有可充陶器内模的制陶工具[2]。实用器大都青灰色,火候较高。外表多有绳纹。少数磨光陶器的表面往往有未被抹去的绳纹,由此可知绳纹是制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器物磨光则是进一步加工取得的外貌。此外还有篮纹、划纹以及各种工具压印的纹饰,以细泥条做成链条形或小泥饼做成铆钉形的附加堆纹。随葬的陶器则火候较低,陶胎呈红色,表面黑色磨光。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类型比较丰富,有尊、鬲、南瓦、盆、罐、鼎、盘、豆、鬹、爵。其中的鼎腹多似罐、钵形器,深腹腔的筒状鬲、细腰袋足的南瓦
及折腹尊是住址中最常见的几种器型,盘、豆数量较少,鬶、爵仅局限于墓葬。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与赤峰地区新石
器时代的考古文化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在器型上以三足器为主体,特别是袋足三足器,制造工艺复杂,是三足器中的先进形态。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中陶器的图案纹饰特色鲜明,使用红、白两色矿物颜料描绘成卷曲的线条,再构成连续的单元,类似青铜器上习见的云纹。大甸子还有少数纹饰是以动物面目为图案的主体,器物整体的画面分割及主辅纹饰的配合,与黄河流域年代较早的铜器纹饰风格很相似。
石器与骨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分为磨制、打制和细石器三种。其中磨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形有刀、锄、铲、锛等,以刀和铲为典型。
石铲,有单面和双面刃两种,扁平有肩石铲最富有特色。双面刃石铲多用翻地、播种、挖坑、建房等;单面刃石铲,从使用的摩擦痕迹观察,刃边与两侧都有很重的擦痕,与刃边方向垂直,很少见强烈撞击剥落的疤痕,可能是松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