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考古专论
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


乌 恩
    关于游牧业形成并长期存在的原因,根据某些学者的研究,气候的变化即由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使得原本从事农牧混合经济的居民,为适应气候的变化逐渐放弃农耕,从而单一的游牧经济便应运而生。有人认为这一变化出现于公元前12~前5世纪,促使欧亚草原地带的居民转变生计方式176
。诚然,游牧业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除了气候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条件促成。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畜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原本从事农耕或采集狩猎的民族,从开始饲养家畜到可以家畜维持生业,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有人曾对此做过详细的分析,认为公元前第2000年代后半叶,许多因素为欧亚草原地带向游牧业过渡创造了条件,这其中除气候因素外,还有畜牧经济管理方法的提高、同财产和社会分配有关的社会关系发展到新水平、贸易交换的扩大、运输马车的普遍使用、养马业的发展、精致马具的出现及马用于骑乘等177。大家知道,游牧业离不开水源和草场,为此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水草迁徙,这就必须具备车和马,否则是无法生存的。而且,单一的畜牧经济不可能满足生活的必需品,他们需要用畜产品同相邻的农耕民族交换必需品,包括金属工具、粮食、衣物、装饰品等,或者通过战争的途径获得,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交通工具。在中国历史上,凡不断与中原华夏族发生冲突,甚至入主中原的都是北方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由此可见,以先进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为依托,是游牧业得以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形成及长期存在的事实,为研究整个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样板。

  注 释:

  [1]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年第2期。 

  [2]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1976年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7集,1983年。

  [3]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4] 赤峰市博物馆、宁城县文物管理所,《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简报》,《文物》1995年第5期。   [5] А.Н.Мелюкова,Предскифский период в степях Северного Причерноморъя (黑海北岸草原的前斯基泰时期),Сетпи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части СССР в скифо—сарматское время,Москва,табл.1~3 ,1989.

  [6] М.А.Нтина,Ранние саки Приаралъя(咸海沿岸的早期萨基人), Степная полоса Азиатской части СССР в скифо—сарматское время,Москва,1992.

  [7] Э.Б.Вадецкая,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памятники в степях среднего енисея(叶尼塞河中游草原的考古遗存), Ленинград,1986.[8] М.П.Грязнов,Аржан—Царский курган ранне—скифского времени(阿尔然——早期斯基泰时期王冢), Ленинград,1980.

  [9] М.Ц.Грязнов,Алтай и Приалтайская степв(阿尔泰和阿尔泰附近草原), Степная полоса Азиатской части СССР в скифо—сарматское время,Москва,1992.

  [10]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1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凉城县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 

  [1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13] 李逸友:《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出土的铜器》,《文物》1959年第6期。

  [14] 郑隆:《大青山下发现一批铜器》,《文物》1965年第6期。

  [15] 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16]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

  [17] 塔拉、梁京明:《呼鲁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年第7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